教箏有感16:水結晶

去年下半年時有一名新學生,大人。這名學生對古箏很有興趣,態度也很好,很認真,但就是手指協調能力較弱,對節拍的切分很模糊,再加上工作忙,練習次數不多,所以學琴進度比較慢。儘管我盡最大努力耐心教導,並適當給予鼓勵,但學生仍然進度遲緩,進步甚微。我心裡非常著急,卻又感到束手無策,每次下課都有一種無力感湧上心頭。雖然課間仍然保持克制與鼓勵,但語氣間或多或少夾雜著些許的不耐煩。

一次下課回家後,我忍不住向媽媽吐槽了一番。本想說媽媽教學那麼多年,見過各式各樣的學生,應該會站在我這邊,沒想到她卻批評我:「你說學生沒有學琴的天賦,說不定那是你自己沒有教學的天賦,激發不起學生的聰明勁!人家只是過來調節心情的,又不是走專業的,你幹嘛要把氣氛弄得那麼緊張,那麼嚴肅?你嘴上對他們耐心,心裡卻暗自腹誹,人家其實也能感覺出來呀!很多東西在無形中形成,也在無形中毀壞。所以學生學得好不好,完全在於你身為老師怎樣把關!」

我豁然開朗,接下來的幾堂課都盡量調整心態,就算學生仍然學得慢,但我就不去計較這些,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學的過程和微小的進步中。因此剩下的幾堂課都是在比較愉快的氣氛中度過的。不知是不是我學會把心態放輕鬆了,學生突然也有了較顯著的進步!上週是與這名學生的最後一堂課,我們也很愉快地與彼此道別。很感謝媽媽那時的提點,才讓我們短暫學琴之旅畫上句點。

教箏有感16:水結晶

《蓮花謠》感想

事隔半年後第一次重聽……終於對自己的許多不完美稍稍釋懷…

練《蓮花謠》時所面對的最大難關,既不是時間不夠,也不是技巧挑戰。這並非說我時間充裕或對技巧勝券在握,只是說,時間不夠可以安排,見縫插針,技巧不好 可以堅持練習,總有辦法儘量克服。

最難克服的一關是心魔。

明明是一首唱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、無懼困境的樂曲,而我練著練著卻察覺,自己彈的不是音樂,是慾望。

《蓮花謠》是初賽的指定曲目,只有通過初賽才能進入決賽,而我實在是太想進決賽了 – 這種強烈的意念滲入我的音樂裡,所彈的一音一句都是刻意的、拘束的,抑制的。我越想控制自己的音樂走向,彈得卻越不盡人意;越糾結比賽的結果,越無法浸入作音樂的過程。

這些與音樂無關的顧慮積聚,讓自己的音樂變得不純粹。以這種心態彈奏一首歌頌高潔純摯精神的曲子,絕對是一種諷刺。

轉折點是初賽半個月前,我到植物園賞睡蓮。當時正是十月尾,已錯過蓮花盛開之時,又下著小雨,所以整個池塘一片慘淡,池水裡混濁不堪,走近還能聞到雨水和池藻積攢所散發出的泥腥味。蓮花多數早已枯萎,半沉半浮泡在水裡,腐爛著並加重池水的混濁。但剩下的幾株未凋零的蓮花,卻仍挺直腰桿,揚起頭,努力將花托出上漲的水面,就算花瓣在細雨夾雜的寒風中不斷顫抖也絕不屈折。

此景恰如周敦頤所形容:「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遠益清,亭亭淨直。」無畏自身條件之窘迫,無懼周遭環境之惡劣,無視旁人之蜚語,專注做自己該做的事,這才是我彈琴該有的心態吶!

《蓮花謠》感想

教箏有感16:拔苗助長

最近一段時間太忙了,忙工作,忙私事,有好多感想剛冒出苗頭便被「忙碌感」給沖淡。可事後反思,或許自己也沒有真的那麼忙,只是感覺自己很忙而順理成章地放棄掉一些東西,實際上卻是有大把時間被浪費掉。難得今天過得比較充實,達成了自己的小目標,趁夜深人靜時刻腦袋清楚,趕緊在下週一來臨前把一點感想記錄下來。

五月到六月就是每年一度的小六直通車申請時期,七八月份面試。我有一個學生也參加了今年的面試。現在面試畢竟跟我以前的經歷不同,所以報名時期便有四處打聽,聽說現在古箏直通車面試競爭愈加激烈,隨便都是考級七八級的,似乎沒有七級考級連面試都不會被叫去。因為這個學生是六級,但是又不夠時間考七級,所以家長也特別緊張,弄得我也很緊張,想方設法地幫學生磨曲子、練習面試問題、build portfolio,後來總算是有了比較好的結果,我也鬆了一口氣。

對於教琴我算是那種理想佛系派的(就是:哦我們要培養孩子的音樂發展,不要太過功利的只講究考級成績),但是這段時間的備考經歷讓我對學生的考級級別非常敏感,並一度質疑自己是否過於理想,沒有站在家長的角度思考。這也差點影響了我對五年級學生的課程安排——我的原本打算是過完五級的課程自然升到六級,經過這一整想直接跳到明年七級,可學生技巧和音樂發展還跟不上,直接跳七級,可能五級也不能好好學得深入。而就在我猶豫不決時,一名學姐的話點破了我。

她提醒我,學琴、學音樂,最重要的還是孩子要喜歡音樂、享受音樂。若是一味地追求考級而忽略了孩子的興趣和音樂培養,導致他們以後對古箏、對音樂產生厭惡情緒,那可真是得不償失了。而且這種情境並不少見,什麼家長逼孩子練鋼琴導致孩子討厭練琴、中文老師太兇導致孩子不喜歡學華文…… 相信大家都聽過類似的故事,或者自己就是其中的「受害者」。我又想起我的小一學生——去年考級時家長逼緊了,結果今年對古箏有了抵觸的情緒,只能放緩課程的進度,調整到現在終於重新燃起興趣,不然我真是罪孽深重了。

學姐的提點猶如敲警鍾。我立刻調整了對這名小五學生(甚至還有下一名小二學生)的學習計畫。我不再過於糾結考級級別的問題,而是放慢步調去盡量讓她的音樂學習過程更加生動,多姿多彩。這樣不管她進中學後會不會繼續學古箏,至少對音樂有正面和開放的態度,接下來的人生也有音樂相伴,那我的工作也就完成了。

教箏有感16:拔苗助長

學箏有感1

事隔多年,我終於在這週一(16號)得以跟老師重新上課。自從自己開始教學後,愈發察覺自己的不足,不論是古箏知識儲備還是對音樂本身的理解,都非常的有限,因此想「回爐再造」,繼續跟老師學琴進修,希望以現在更成熟的自己(?)學箏,會有更深刻的領悟。

我和老師有將近六年沒有正式見面(雖然之前音樂會有見過兩次面,也有一起吃過一次飯),有好多話要聊,還沒等上課就不知不覺聊了兩個多小時。見老師跟以前一樣親切,身體也很好,我很開心。

最近我在複習《秦桑曲》,彈的慢板總感覺不夠細膩,張力做出來卻是虛張聲勢,快板雖又快又響,但是雜音居多,音色不美,只會用蠻力,不會疏導,感覺很狂躁,彈完總是有一種空虛感。

老師聽我彈完就點我,說我需要注意自己的氣。現在我彈琴整個人的氣是漂浮的,不是沈澱的,所以肢體也是張牙舞抓,腳隨便亂動(不是故意的,而是習慣為之),無法克制,而音樂也是往上揚、往上飄,落不下去。而彈琴應該是有起有落的。我頓時如醍醐灌頂。

所謂「字如其人」,亦「琴如其人」——我就是想大聲說話、大聲彈琴,來宣示我的存在。可能是多年第一次重新與老師上課,我迫切地想證明自己沒有退步得那麼厲害,所以更用力用心地拼命彈,反而適得其反。再來可能是我想用大聲和音量來覆蓋我的諸多自卑感和insecurities吧,但是聽起來反而有種欲蓋彌彰的感覺。我應該再自己審視自己平時練琴的習慣,包括練琴的集中力和目標設定的實際性。再來,我也需要退一步反觀自己音樂和形態的整體結合。

雖然我現在沒有走專業音樂的路,但是業餘也有教學生,而且也給自己設定了不少學琴目標,但是眼看工作忙碌,目標沒有達成,或者頻頻延後,難免感到非常焦慮。我也應該結合實際情況調整自己的目標,而不是面臨挫折之後就沮喪而不再嘗試。加油吧。

學箏有感1

日落黃昏聽箏有感

收入《新華文學》96期,頁68-70。這一期的主題是「溫故,知新」,我選擇寫有關古箏的題材。

第三句有個錯字:「一幅」不是「一副」。

從此頁第三段開始,音樂的形容太過拗口,太過枯燥,不夠生動,有點嚴肅了。

然後嚴肅地結束。過於拘謹。
日落黃昏聽箏有感

準備(線上)古箏考級

最近兩年由於疫情的緣故,面對面考試都轉為線上視頻錄製了。調整之後最直觀的變化就是 – 學生無法體驗一次性表演式的面對面彈奏方法,取而代之的是可以反覆錄製的間接考級方法。兩種都有利有弊。第一種方法是典型的「早死早超生」,去考場劈裡啪啦一頓彈,不管表現好壞,彈一次就結束了,鍛鍊了學生的臨場發揮和反應,以及心理素質。第二種方法學生比較有掌握權——他們可以錄製好幾遍,跟老師反覆商量,然後挑選一個最滿意的上傳。這兩次幫學生備考,都是線上考級,在此想紀錄一些感悟,釐清思緒:

  1. 時間:考級一定要提早準備!絕不能臨秋末晚臨時抱佛腳。身為老師,在這裏一定起到主導作用,要提前安排、提前與學生、學生家長商量。通常最安全的就是前一年的十二月底開始準備,後一年的十一月考級。如果提早學玩了,可以在中間學一點別的調節一下,再回來複習。寧願要安全一點 也不能懷有僥倖心理。
  2. DSA:小學生多數會通過古箏考DSA直通車,就算暫時沒有這個準備也得準備著。因此,學生五年級考的級就是他們隔年DSA的級別。當然跟年年初也可以再另學一首作DSA面試所用,但六年級的考級只能留到年底再考。
  3. 溝通:小孩子多少都會有不練琴的情況,這時家長適當的督促是很有效的。起初我是想讓小孩子自己自律地練琴,所以有些背譜/基本功練習的東西沒有直接跟父母說,而是先讓小孩子自己回去練,結果練了幾週毫無進步,才跟父母提及,這樣已經耽誤幾週的時間了。最好的作法就是年初就與家長點明今年要學的曲目,需要練習的技巧,大致進度表,並且隨時與家長跟進。這樣雙方都可以往共同方向努力。
  4. 完美:錄製視頻來考級,這可以是學生的優勢,也可能是無形的枷鎖。因為線上考級不是一次性的,所以很多時候老師家長會自然而然地要求學生反覆錄製,盡量調最好的。若是成人學生或年紀比較大的學生,那還有韌性,可以適度地施加壓力,但如果是幾歲大的小孩子,真的不要用大人的完美標準去要求小孩子,逼著他們錄製一次又一次,到時候家長筋疲力竭,小孩子心生牴觸,真是得不償失。就算是成人,每次錄製都會有些許的不完美,不是這裡彈錯就是那裡音不準,所以與其一直重錄,不如就在幾個不完美的錄音中選擇一個最完美的。這也是學習的過程。當然這並不只是說要降低要求,而是根據考生水平、心態和情況衡量。
  5. 背譜:我不喜歡逼迫學生背譜,因為我覺得背譜通常是練得足夠多,自然而然、水到渠成的事。但後來我發現要是不給小孩子一點壓力,可能他們也沒有動力去背譜,或者過於依賴於眼前的樂譜。特別是有些傳統樂曲分段不是那麼明顯,或者樂句之間會重疊,一不留神就容易背串行,這是需要特別用心去找規律來背的。
  6. 分段:和背譜緊密相關的就是樂句/樂曲的分段/分句。成人我可以用鉛筆直接大概斷一下句,或者標記段落就好,但對於小孩子一定要多做幾步。我現在會用不同彩色的馬克筆標記不同段落,然後每一句都會用數字命名,這樣每一段多長、有幾句,一眼望過去就一目了然。而且現在病毒持續傳播/加重,防疫措施也會跟著加重。如果突然又轉到線上,那隔著鏡頭直接說出「彈A段第3句」,就會省很多時間。
  7. 退步:雖然老師理論上應該比學生更有經驗,但是如果一段時間疏於練琴,技藝生疏,那就會退步。與此同時你的學生是有一直練琴的,所以做老師的話一定要隨時隨地能給學生做最完美的示範,不然的話就沒有樹立一個好榜樣。

我在教學的路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要走,有很多要學習的。相信明年的我又會有更多感悟。

準備(線上)古箏考級

教箏有感15:順性為之,樗樹之用

昨天上課發生了兩件事,讓我很開心,對教學又有了更深入的感受。

第一件事跟我的六歲小娃有關。

最近在教她《春苗》。這是一首輕快明亮有活力的曲子,而且有大量的雙手練習,能訓練技巧。有一句運用的雙手輪撮接右手大撮的部分,彈起來不難,但在樂譜上看起來很唬人。小姑娘就坐在地上撒嬌,嚷嚷著很難,不想彈。我連忙安撫她說「很簡單的!你看」然後示範給她看。沒想到她聽了後更不想彈了。我就問她為什麼覺得很難?她說了三點,一、音很多;二、需要兩隻手一起彈;三、很快。音太多、需要雙手彈,這兩點我可沒辦法改變,但彈太快?我反思了一下,意識到剛才給她示範時 彈的是原速,對她來說肯定是有點快了。我一邊在心裡提醒自己以後給她示範時要慢彈,一邊飛速思考如何讓她心甘情願地過來彈琴。

於是,我問她:「這首曲叫《春苗》,春天的小樹苗長大了會變成什麼?」

「大樹!」

「好,大樹上有什麼小動物呢?」

「有啄木鳥!」

「嗯!還有呢?」

「還有……小松鼠!」

「對呀!小松鼠尾巴大大的,爪子小小的,在胸前,像這樣」我把雙手形成爪子形狀縮回胸前(剛好是大撮的手形),上下擺動,「吃起東西也是這樣,吱吱吱吱吱!」。她也跟著吱吱吱,然後說「啄木鳥也這樣!」(她好像很喜歡啄木鳥。)

「對呀,啄木鳥也是這樣,嘟嘟嘟嘟嘟!它們也能按照節奏拍呢」說完,我就將這句的節奏用雙手在大腿上拍了出來 –>|xxxx x x | x x x x |(右左右左 右右|右右 右右)她坐在地上有樣學樣,沒幾下就會了。我又讓她站起來拍琴房的隔音軟板,她也很開心的模仿,拍的還挺好。

我就鼓勵她,讓她把拍的動作轉移到琴上。她也樂乎乎地跑過來看譜彈。因為節奏、雙手順序都會了,等於學會了一半,所以她看著譜,吭哧吭哧地彈下來了。

這個小姑娘很有意思,她覺得不會了就抱怨「很難很難」,等她會彈了就連說:「So easy!!」也是很可愛了。我回覆「ya lorh so easy! just now who say it’s difficult one?」這時她就不承認了,還指著我說「you say one!」(笑)

不管怎麼樣,總算是把她哄過來心甘情願地彈琴了。我趁機跟她將,有些東西看起來難,其實一點都不難的。之後再碰到一段看起來很難的地方,她也沒有跑掉,而是等我給她示範,然後照做,學會了後又來了一句「So easy!!」

我覺得對於小孩子真不能用強硬的手段逼她或恐嚇她。若我因為她不願意彈而擺臭臉或兇她,可能當時會奏效,但時間一久總有失效的時刻,而且容易破壞她對我的信任。這種軟的方式雖然更花時間,但合情合理,還能讓她學習到如何面對困難,克服困難,多花一點時間也是值得的。而且我感覺自己在她抱怨「很難」時反問她「為什麼覺得難」,這一點絕對做對了——反問給了她機會去反思,同時也讓我得以對症下藥。

第二個故事發生在我的一名成人學生上。

我之前也有寫過關於她的情況,什麼不練琴、不來上課、又急於學新的,弄得我滿腹牢騷。經過我媽媽和古琴老師的兩輪開導,我已經學會調整心態和教學方式,但心裡多少還有一點點在意。這時,幾週前我教她彈《但願人長久》,她在家裡練了之後發了個視頻給我。雖然音按得不准、節奏不穩,但她的表情非常放鬆、陶醉,看得出她是很喜歡彈,彈得很開心的。而我看到她那麼放鬆,我心裡突然就放下了。

而昨天她來上課,再次表達了她常常缺課,沒時間練琴,很不好意思時,我就連忙安慰她說沒關係,可以理解,畢竟大人很忙,你有空就練,沒空不練,根據自己情況調整,不要有壓力。然後後來教她時,也是110%地盡力表揚她,努力地教,感覺我的心態又回到她剛跟我學那陣子的狀態了,心情不再疲累、不耐煩。另外,我對她的教學方式也進行了調整——我不再要求她一定要彈到多好多好才繼續。她想學新的,我就讓她學,什麼歡快的、優雅的,應景的,都教給她。這樣她學得開心,彈得陶醉,比彈枯燥的練習曲要更有動力練琴。

這兩件事雖然迥然不同,但本質上有相似之處,讓我想起莊子在《馬蹄》中所提到「順性而為」。莊子認為,伯樂治馬,陶者治埴,匠人治木,都是讓馬、土、木偏離其原來的「真性」。換言之,聖人治天下而使民背離其素樸,也是不對的。先不論莊子的觀點我是否完全同意,但「順其真性而為之」這一點在教學中非常能運用得到。小孩子撒嬌不願意彈琴,表示抵觸,若我硬是執行一些規矩或責罰,無別於陶者善埴,「圓者中規,方者中矩」,只是暫時奏效,卻沒讓她心服口服地甘願學琴。成人不願意精修技巧,只想彈好聽的流行樂曲,若我硬是逼著她每週練習同樣的東西,精益求精,並暗想「其他成人學生都可以,她為什麼不可以」,亦如匠人治木,「曲者中钩,直者应绳」,若是最終逼得她失去學琴的動力和樂趣,那可是我的罪過了。還有,惠子在《逍遙遊》裡諷刺莊子的言論就像那樗樹,盤根錯節,曲卷不中,匠者見之而不顧,實為大而無用。可莊子卻認為,無用之樹的無用讓匠人不來砍伐它即是其用,而且將無用之樹安於鄉野,即能確保自身安然,又能給行人遮陽納涼,豈不美哉?同樣的,有些學生或許不能像其他學生一樣用功、會練琴,但他們也有自己的長處,而我又何必急於對他們的品行、性格、心態、態度妄下斷言呢?

(順便跑個題,人家惠子批評莊子的觀點無用,莊子並沒有急著反駁,急於證明他的有用,而是很淡定地認同了自己確實無用,反倒證明了自己的有用。由此可見,莊子很清楚這種有用無用的主觀性,並且能夠去性平氣和地包容他人對自己主觀上的不認同,也是非常有氣度了。)

教箏有感15:順性為之,樗樹之用

教箏有感14:「因為我懶吶」

我發現小孩子真的是世界上最較真、最精準的生物,你跟他們說什麼,他們都會信以為真,會從字面上了解,說一就是一,絕對不是而。所以跟他們說話需要盡量避免有「大概」、不能縮短講、加快講,然後期盼他們能理解。

比如,我跟學生說,「現在要彈第三句,「此處長了第三句的上半句」」,然後學生就真的只會彈第三句的上半句,彈完後還眼巴巴地抬頭看著我,我也看回去,說「要彈整句啊」。「哦」。

或者,我跟他們說,要彈著某一句,但這句節奏比較慢,所以我就加快一倍速度唱,結果學生就按照比較快的速度來彈…….

不過以上這些也有我沒表達清楚、貪圖省力、速度的問題。所以我這邊表達方面改進就可以了。

但是最近也注意到另一點很有趣,就是我們在孩子面前自以為隨口說的一句,他們都會聽在耳裡,當真得很。

我六歲的小孩來上課,問她今天是媽媽來送還是爸爸來送啊?她說,「是我爸爸來送的,因為媽媽很懶,不想出來。」那我就納悶了,為什麼她平白無故地會說自己媽媽很懶?這麼小就會做出這個判斷?後來再問,孩子說,是媽媽自己說的。我想像應該是她媽媽隨口說了一句「哎呀我今天懶得出門」,結果就被孩子聽到了,並且理解為一種人格個性的形容……

然後上一週小娃娃又盯上我的美祿了,她問我為什麼每週都喝一袋美祿或其它飲料,我就隨口說一句「因為水壺很重,我懶得帶」。若是成年人的話,他可能不會認為我很懶,但孩子聽到了,就直接做出了聯繫——啊,老師沒帶水,因為她很懶。…… 嗯…… 所以我決定自己要更加注意自己的措辭,不能在孩子面前無意中自毀形象。

而且她還盯上了我的美祿,口裡念叨說要喝一口(可能是家裡父母也不給她喝),我沒答應,但是這週就不敢在她面前喝飲料了。不然有個誘惑一直在她眼前放著,她也分心。

教箏有感14:「因為我懶吶」

教箏有感13:與六歲小童琴房中問答

這一句要分開彈。來,你在這裡寫「分开弹」。

「分…开…弹」。「弹」怎麼寫?

左邊一個「弓」,「弓箭」的「弓」。

是「工」嗎?

沒有,那是「工作」的「工」。這樣寫。

欸?嘿嘿!

對呀,有點像拼圖的一邊邊。

「弓」!

對,右邊這麼寫,像一盒禮物,拖著長長的尾巴。

哦,這個字我知道,是「单」!「单子」的「单」。

對呀,單子、被單、孤單,都是這個「单」。

你有感到過孤單嗎?

嗯…… 有時候有。

哦,我就從來沒有感到過孤單。

嗯,很好啊。啊,你的「单」寫在「弓」的前面了,應該排在後面。

Oops! 我擦一下。

哈哈,「单」在「弓」前面插隊。

我寫好了!分、开、弹。

真好!

教箏有感13:與六歲小童琴房中問答

教箏有感12:什麼是好老師?

如題。

什麼是好老師?我最近常常反思這個問題。

什麼是「好學生」?按照世俗意義的標準來說,應該是那種主動、用功、勤奮、好學、悟性好的人。若老師有這樣的學生,教課過程都會順利很多。他們一點就透,舉一反三,你可以放心地給他們佈置作業,因為你知道他們會自覺地在家練習,下週肯定比這週更有進步。

這樣看著學生越彈越好,做老師心裡也很欣慰。但我也不禁好奇:進步顯著,是因為有一個「好學生」,還是一名「好老師」呢?在這份進步裡,作為老師的功勞佔得多少?很多人也會說是兩者都有吧,我也認同,但有時會感覺有學生付出的努力比自己用心教的努力更多。畢竟「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」,最終能走多遠還是要靠學生努力的程度。若是如此,那似乎能「遇」到一名「好學生」,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。

但真的完全努力用功又有靈氣、完全不偷懶的百分百「好學生」應該活在名人傳記裡。更常見的是擁有不同程度、不同範圍的「好」——畢竟學生在不同時期狀態不一樣,而且也會有成長和轉變的空間。有的學生雖領悟得慢,但「好」在態度認真、勤來上課,也可以逐漸進步;有的學生太忙,有時沒空練琴,但「好」在有音樂基礎,練琴時會更有效率地練習;有的學生手指比較僵硬,但「好」在每週練琴規律,就可制定系統化的練習方式讓手指軟化靈活。作為老師,就應該「挖」長而「扶」短——挖掘並賞識學生的長處、扶整糾正他們的短處。做得好的部分,要讚揚要鼓勵,要讓他們做得更好;做得不好的地方,要指出要糾正,要鞭策改過來。我覺得這也是「好老師」應該做的。

所以我也是盡量按照這個標準來教。但最近我逐漸發現,這個方法面對有些學生似乎行不通。有的學生來學的目的不同,我之前也提過,有的來上課就是圖個樂,來調節一下、放鬆一下。我鼓勵他,他很開心,但也不會有所行動;我批評他,他也無動於衷,照樣我行我素。叫他向東他就向西,叫他多來上課結果幾個月才來一次,叫他勤練琴也不練,而且吃著碗裡看鍋裡,像猴子掰玉米,這個還沒練好就想看下一個。雖然我明白來者目的不同,但在怎麼樣還是要有一個標準。縱使不是準備考級/表演或走專業的路,但也起碼要有最低標準。彈得不成形,怎能往下學?若真的繼續學下去,我覺得是自己身為老師在糊弄、沒把好關,是我的失職——這不是「好老師」的行為。

但我最近又在想,是不是我太過刻板生硬,沒有完全設身處地去考慮?是不是我沒有應材施教、沒有足夠的耐心和鼓勵?是不是我嚐到教學進度快的甜頭,而下意識用同樣的標準要求不同的學生?有些學生只需要六分精力就能學得很好,而有些學生需要八分或十分精力才能勉強跟上。那面對不同的學生,我同樣只付出六分精力,那是否也是我的失職?

今天晚上有古琴課,我向老師請教,問他有沒有遇到此類學生?

「當然有」,他笑道。「他想學不同的曲,我就讓他學下去。」

「那豈不是不太好?他學了一圈豈不是什麼都沒學到?」

「有些人就是喜歡走馬看花。他們喜歡自助餐,這邊夾一點,那邊夾一點,你要跟他談飲食理念、談營養均衡,他是不在乎的。他就喜歡學一點就過、學一點就過。」

「哦……」我默然。

「但是你必須跟他說清楚,說你這種走馬觀花的態度後果是這樣這樣的,學得不會很深入。」

我點點頭,若有所思。

「再說,他們可能現在學不進去,但總歸有個印象。等他們退休了,說不定又重拾起來了呢。」

「哦,就比如十年、二十年後,他們突然又想學,這時好歹有個印象,或許再練琴會變得更用功。」

「對呀!」

我覺得很有道理,或許有時我太急於要在此時此刻立竿見影,什麼事都要有個解決方式、要有成果、要立刻悟到。但有些事情不能拔苗助長。我自認為是對方的音樂花園裡的花匠,但實際上我只不過是搬運一顆花粉的蜜蜂。數萬只蜜蜂、蝴蝶、螞蟻克盡職守,花匠才會在對的時間到來。

「而且,你教多了就會發現,世界那麼大,有好多不同的可能。」老師又道:「好比你覺得世界是綠色的,你遇到同感的人,就會很開心,觀點都相同。但你若遇到一個世界是紅色的人,就會覺得不可思議——世界怎麼能是紅色的呢?但可能世界真的是紅色的,只是我們沒辦法看到紅色的世界罷了。」

我豁然開朗。因為從小學音樂,所以我對音樂還是比較認真的,但在其他地方也有不認真、沒那麼積極的時候。若別人僅看我不好的地方就由此斷定我就是個不認真的人,我肯定不會樂意。同樣,有些學生在我的課堂上不太積極,但他們可能在工作上、在家庭裡,在其他興趣愛好上非常優秀。我又怎能僅因為他們在我每週45分鐘的課堂上的表現,在心底給他們的人格判刑呢?

有時感覺做老師是一種「業力輪報」,是在「贖罪」。贖什麼罪?贖小時後不好好練琴之罪。就算我還算乖巧、肯用功,但也有偷懶、調皮、不練琴,惹老師生氣的時候(包括我現在學古琴有時也沒練夠哦哈哈哈哈哈)。所以有時候想過來也有點心虛啦。自己要求學生做這麼多,但我也有自己的黑歷史。若過於「嚴於律人」,豈不是有些虛偽?

古琴老師也提到另一個很好的觀點,就是:「有的學生不會練琴。他們不懂得練好一門樂器需要付出多少。」這讓我想起自己剛升入中學時期初次嘗試室內樂,有機會與其他樂器合奏。與小學古箏團比較簡單的曲子不同,中學的曲子難度更大,需要自己獨自花時間練習,隨後一起彩排。但我當初以為,老師會在室內樂排練時間手把手教我們如何彈奏。結果大家都準備充足,就我一個人彈得磕磕巴巴。後來,我從中學要自己先練習,才不會耽誤大家的時間,彩排也會更有效率。又想到自己中四時初次嘗試作曲、使用作曲軟件。有一段寫了很多快速的十六分音符,軟件系統自己把每個小節拉開,方便看清楚,所以每一頁其實只有三四個小節。這種記譜其實閱讀性很差,會給彈奏者增添額外翻頁的麻煩。但我那時完全被作曲搞得焦頭爛額,哪還有精力去想小節線的問題?(而且說實話,我對記譜方面的考量一無所知)老師點評時就提出了這個問題,然後他對全班說了一句話 我至今都記得很清楚。他說:「要不是我知道她的性格(指的是我),我看到這樣的記譜第一個反應就是 “sloppy” (馬虎)。」雖然有前提,但我當時(甚至現在)還是很受傷,甚至是很委屈的。不過我也從此開始更加留意記譜的事情,並學到要從演奏者的角度反思。

沒有人生下來什麼都會,都是要後天學習的。有些學習經歷是愉悅歡快的,有些是令人傷心、羞愧的;有些人從小就經歷過了,有些人長大後才略微觸及;有些人能舉一反三,同一種學習態度在不同領域都有所施展,而有些人在某些領域大放異彩,卻在其他起點踟躕不前。那我既然被予以教學重任,那就更應該耐心,設身處地換位思考,設置不同要求和程度標準來教學生。同時,我自己也需要調整心態,不能太過刻板地硬是要求大家都要達到一樣的程度。最重要的是,我必須發下心中的自我,心中那種「音樂在我心中很重要,那也必須在你們心中同等重要」的心態。

所以,對於這個學生,我覺得再次調整心態,放低對他的要求(幾乎沒有要求),順著他的喜好來。既然他喜歡彈流行曲,那就多以曲子方式教,不要給他枯燥的練習曲。既然她來這裡只是為了圖個樂,那我就不要過多地斥責他,而是讓他有個快樂的上課體驗,多鼓勵表揚他(其實我一直很鼓勵他,不會吝嗇於表揚,唉)。這樣下來,他在沒那麼多壓力的環境裡,隨著自己的喜好彈彈琴,樂呵樂呵,說不定這樣會從而激勵他更用功。就算現在沒有顯著效果,若能在他心底播下一個音樂的種,我感覺自己也無憾了。而且,我覺得這樣的調整方式不意味著我就是一名「差老師」。因為這只是我為這名學生,根據他的情況做出的調整,但若他有一點表示願意更認真地學琴,那我也會調整對他的要求的。

(為了保護文章人物的隱私,我通篇使用「他」。)

教箏有感12:什麼是好老師?